-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運行中COD超標怎么辦?
- 日期:2025/7/3 瀏覽:63
-
COD(化學需氧量)超標是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運行中的常見挑戰,不僅影響出水達標排放,更可能導致環保處罰甚至停產風險。本文提供一套系統化的診斷與解決流程,助您快速恢復設備正常運行。
- 快速鎖定超標根源
排查方向
關鍵檢查點
簡易判斷方法
進水水質沖擊
近期進水COD濃度、pH值、水溫波動;是否有高濃度有機廢水混入(如清潔劑、油脂)
對比歷史進水數據,檢查生產記錄
溶解氧(DO)不足
好氧區DO濃度(目標2-4mg/L)、曝氣設備運行(堵塞/損壞)、風機壓力/風量
肉眼觀察曝氣均勻性,DO儀檢測
微生物活性異常
活性污泥性狀(顏色、沉降性)、鏡檢微生物種類數量、MLSS濃度(是否過低或過高)
30分鐘沉降比(SV30)觀察
設備運行參數
水力停留時間(HRT)是否過短、污泥回流比是否正常、攪拌效果是否均勻
核對運行記錄與設計參數
設備故障
曝氣頭堵塞/損壞、水泵/回流泵故障、填料堵塞、在線監測儀表校準狀態
設備巡檢與功能測試
二、應急處理方案(快速降低出水COD)
1. 源頭管控:
緊急排查: 立即追溯上游排水點,暫停排放高濃度廢水(如車間清洗水、事故廢水)。
分流/暫存: 將高濃度廢水引入事故池暫存,避免持續沖擊系統。
2. 強化曝氣:
在設備允許范圍內加大曝氣量,確保好氧區DO穩定在3-4 mg/L,加速有機物氧化分解。
檢查并清理曝氣頭,疏通堵塞,恢復曝氣均勻性。
3. 投加增效:
特種菌劑: 針對難降解有機物(如油脂、表面活性劑),投加COD降解菌劑(如含有假單胞菌、芽孢桿菌的復合菌)。
化學藥劑(謹慎使用):
絮凝劑(PAC/PAM): 強化混凝沉淀,去除膠體/懸浮態COD(治標)。
氧化劑(如雙氧水/臭氧): 在特定反應單元投加,氧化難降解COD(成本高,需專業評估)。
三、系統性解決與工藝優化
1. 提升生化效率:
調整污泥濃度(MLSS): 過低則補充污泥或減少排泥;過高則加大排泥量,保持合理范圍(通常2000-4000 mg/L)。
優化回流比: 適當加大污泥回流比,維持生化池足夠生物量;確保硝化液回流(如有脫氮要求)穩定。
改善碳氮比(C/N): 若氮磷不足(常見于工業廢水),按需投加尿素、磷酸鹽等營養鹽,維持BOD:N:P≈100:5:1。
2. 延長處理時間:
在設備容量允許下,適當延長水力停留時間(HRT),給予微生物充足反應時間。
優化各單元(如厭氧、缺氧、好氧)的時間分配。
3. 強化預處理:
增設格柵/除油裝置: 阻攔纖維、浮渣、油脂,減輕后續生化負荷。
調節池優化: 確保調節池充分均質均量,緩沖水質水量波動。
四、維護管理與預防措施
1. 預防性維護:
定期清洗: 曝氣頭、填料、管道按計劃清洗,防止堵塞。
設備保養: 定期檢查維護水泵、風機、攪拌器等關鍵設備。
儀表校準: 定期校準DO儀、pH計、流量計等在線儀表,確保數據準確。
2. 精細化運行管理:
關鍵參數監測: 每日記錄進水COD、pH、水溫、DO、MLSS、SV30、出水COD等。
建立預警機制: 設定關鍵參數(如進水COD、DO)警報閾值,早發現早干預。
污泥性狀觀察: 定期鏡檢和SV30觀察,掌握微生物狀態。
3. 進水管控:
源頭控制: 與生產部門溝通,規范排放要求,避免異常排水沖擊系統。
加強監測: 增加進水水質檢測頻次,尤其在生產工藝變動時。
五、典型案例參考
案例1(食品廠): 進水油脂含量突增導致COD超標。措施: 立即源頭阻攔含油廢水,強化隔油預處理;投加油脂降解菌劑;加大曝氣量。3天后出水COD達標。
結語:
COD超標是系統運行失衡的信號。快速準確的診斷是成功解決的關鍵,結合應急措施與系統性優化,方能標本兼治。日常管理的嚴謹性,往往決定了危機處理的從容度。 建立完善的監測、維護和管理體系,是保障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長期穩定運行、出水持續達標的基石。立即行動,排查設備、分析數據、調整參數,讓您的污水系統有效穩定。
- 上一篇: 高校實驗室污水處理設備你選對了嗎?
- 下一篇: 玻璃鋼污水處理設備的應用場景有哪些?